谭氏家庭农场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谭家村,是一个集大豆种植、大酱制作、线上线下交易全流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,目前拥有耕地80余亩,从业人员18人,年经济收益达100余万元,已逐渐成为激活谭家村乡村经济、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新引擎。
百年接力 小作坊变身大农场
一百多年前,山东高密人谭际俊举家迁徙陕西,并将大酱酿造技术带入当地,随着山东移民文化的兴起,山东大酱的制作也历经五代赓续历久弥新,成为阎良区非遗保护项目,不可复制的风味更是被山东移民后裔称为“乡愁大补丸”。
谭永峰是谭式大酱技艺的掌门人,也是酿酱技艺的创新者。“一粒酱,千滴汗。这个传统大酱百分之九十的山东人都会做,只不过现在生活节奏快,年轻人忙,酿制方法又费心费力,都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做,那我们就把这个做好做精,传承下去。”在坚守古法酿制的基础上,他总结祖辈经验,规范流程,并结合现在人的口味需求推出鲜酱、陈酱、果仁酱、蒜蓉酱、西瓜酱等谭氏大酱系列产品,深受周边老百姓的喜爱。
“早些年我一直在北京工作,后来发现时代越发展,城里人对于特产、非遗、传统饮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,”谭永峰述说自己回乡创业的初衷:“我就想着回乡,和我爱人一起把家里的酱坊发扬光大,让传统的大酱也走上大城市的餐桌。”归乡回家后他先是成立了“谭氏酱坊”,后又通过研读政策、走访学习,在酱坊基础上成立“谭氏家庭农场”,逐步探索出一条谭氏大酱生产经营的全新模式,今年4月,阎良区农林局对谭氏家庭农场予以认定。
守正创新,老味道焕发新生机
“我们的大酱配料很干净,只有盐、黄豆、生姜和水,但是越简单的配方对原料品质的要求就更高。”大酱制作需要特定的黄豆品种,自己种植又可以节省成本、控制品质,本着这一初衷,谭永峰通过“土地流转”承包村里的闲置土地用于种植黄豆,通过几年的发展,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现在的80余亩。
豆子多了,酿造规模也要跟得上,家里的房顶已经不足以晾晒,谭永峰想到一个新法子,租用邻居家的房顶露台,搭建一座“邻里桥”,将闲置房顶、宅院化零为整,变成一个空中“晒酱场”,既可以节约资源,又可以通过租赁增加一些村民收入,这个想法得到邻里的拍手称赞和大力支持,现在的晒酱厂规模越来越大,一口口酱缸排列整齐,一阵阵酱香远近皆闻。
谭氏家庭农场还建立了“线上+线下”双渠道宣传销售点,不仅通过抖音、微信进行日常宣传,还设立了线下“形象店”,无论批发零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。通过自主种植、扩大酿造规模、创新销售模式等系列举措,谭式家庭农场正逐渐打造属于自己的“新名片”。
辐射带动,共建共富新乡村
农场现有长期从业人员18人,农忙时临时雇佣人员能达到500人次,除了谭永峰家庭成员,其余都是村里年纪大的婆婆、奶奶,有些还是“邻里桥晒酱厂”的“房东”,一边收取晒酱厂的租金,一边在谭氏家庭农场打工。
“我有健康证,但是年纪大了,出去打工又远又没有人要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点零花钱,每天翻翻酱,洗洗纱布,轻松不累人真的挺好。”隔壁张奶奶今年61岁,已经在酱坊工作3年了,随着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,带动的富余劳动力也在不断增长中。
谭氏家庭农场还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移民文化宣传,作为非遗项目,每年都作为主力军和支持单位参与谭家村移民文化节的举办,以特色饮食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和创新发展。
近年来,振兴街道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,不断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政策扶持与发展红利,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。目前,振兴辖区共有5家家庭农场,下一步,我们将鼓励相近的家庭农场互相交流学习,打造集群性的家庭农场示范带,做好家庭农场的发展培育工作,着力提升家庭农场规范化长效化管理水平,真正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(代莹)
编辑:
版权声明:本网注明来源为“西安网”的文字、视频、图片内容,版权均属本站所有,如若转载,请注明本文出处:https://www.xiancity.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
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[2002]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
Copyright 2000-2024 by www.xiancity.cn all rights reserved